“大伙儿让让,我来念念!”
一位住在城隍庙的老秀才拄着拐杖,颤巍巍走到公告前。
清了清嗓子,先将拐杖在地上顿了三下,那“笃笃笃”的声响让喧闹的人群霎时静了。
他展开手里的折扇当惊堂木,慢悠悠开口,声调忽高忽低,带着说书先生般的韵味:
“诸位且听——‘即日起,白水河南岸八县,执行新规咯——’”
他拖长了尾音,目光扫过攒动的人头,见众人都抻着脖子听,才继续念:
“‘允许各地方的有志之士、地方豪绅,但凡出资出力,协助官府镇压流民,可按其踊跃程度、贡献大小——’”
说到“踊跃程度、贡献大小”,他特意加重语气,拐杖又在地上顿了顿:
“‘提拔族内数名后生才俊,变更其户籍,准许其参加科举——’”
最后“科举”二字出口,老秀才“啪”地合上折扇,往公告牌上一拍:
“怎么样?诸位听清了?从今往后商户子弟,也能考功名了!”
人群先是愣了片刻,随即爆发出比刚才更响的喧哗。
要知道古人改变户籍非常困难。
前世历史上的唐代时,统治者施行“尊农贱商”的政策,明确规定工商人家不能参加科举。
到了宋代,政策有所放宽,宋英宗时规定“工商杂类人等,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并解送”。
商人子弟可以直接参加科举,甚至商人如有特殊才华,亦可破格参考。
以明代为例,《大明会典》载:“凡军、民、医、匠、阴阳诸色户,许各以原报抄籍为定,不许妄行变乱,违者治罪,仍从原籍”。
不过也有一些特殊情况可以改籍,比如通过顶替绝户、析户等方式,或者因政策变动。
如清代初年匠籍取消,雍正年间贱籍废除。
在考试方面,考虑到人口流动与回原籍应试的矛盾,清代允许寄籍应试,但需在当地置有坟庐已逾二十年才行。
卖布的王掌柜挤到老秀才身边,拱手道:“先生,这、这是说真的?咱商户家的娃娃们也能进考场了?”
老秀才捋着山羊胡,慢悠悠点头:“公告上盖着知府大印呢,难不成还能有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