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中文网

唐三中文网>朕真的不务正业 > 第一千零二十三章 朕做事,何需向旁人解释!(第1页)

第一千零二十三章 朕做事,何需向旁人解释!(第1页)

皇帝做出了一个让人惊恐的决定,那就是维持了二十年的文华殿廷议,被取消了。

这代表着大臣们如果不主动前往通和宫,只能在每月初三这天的大朝会,才能见到陛下,可大朝会不议事。

文华殿廷议被取消后,引起了轩然大波,大明内外上下,对廷议这个制度还是非常认可的。

这个制度有效的限制了皇帝的胡闹,尤其是怠政。

大明皇帝怠政的现象极其严重,从明宪宗的时候,彭时、商辂等大臣,想要见皇帝一面就是千难万难。

成化七年,宪宗皇帝刚刚登基七年,就已经开始怠政,彭时看天上流星划过,才趁机以‘天变可畏’为由,见了皇帝一面,处理一些政务,后来就再也见不到了。

即便是被士大夫十分尊崇的明孝宗,在登基仅仅五年,也就是弘治五年的时候,也逐渐表现出了‘视朝渐晏’的怠政,之后更是视朝渐迟、批复章奏稽缓、留中极多、疏见大臣、不议国事、大肆册封传奉官。

孝宗除了孝之外,其他方面都不算是明君。

弘治八年,内阁首辅徐溥等人,终于忍无可忍,跑到了左顺门伏阙,请孝宗再开早朝,徐溥上了一篇很长很长的奏疏,孝宗在一个月后,才召见了内阁首辅徐溥等人,但就这么一次。

孝宗就一个皇后,再无后宫,孝宗在后宫做什么,不见大臣,不理国事?答案是炼丹,有个宦官李广天天哄着孝宗在后宫里修仙。

所以,大臣们每天都能见到皇帝,是万历维新的特殊情况。

对于大臣们而言,他们早就习惯了有事当着皇帝的面讲清楚,而且文华殿廷议更是让大臣们成为了实际的国策决策者。

皇帝虽然明旨说以后会恢复,但大臣们没有那个信心。

京城的百姓听闻后,都在骂大臣们没有恭顺之心,才引得陛下降下了雷霆之怒,百姓们对于廷议这个制度,也是认可的。

因为文华殿上决定的事儿,殿里吵翻天,百姓们也听不到,但殿外执行,不得阳奉阴违、不得破坏的好处,百姓们可是结结实实的感受到了。

对于百姓而言,他们最害怕的就是朝令夕改,朝堂政令跟翻烧饼一样,因为朝令夕改的结果,就是各衙门按着自己的意思来,那受苦的就是百姓了。

廷议停罢,和过去的怠政还不同。

对于怠政,大臣们也算是总结出了一些斗争经验,再有怠政,就派一个类似于海瑞的人,抬着棺材上谏,但凡是皇帝要点脸,就会处理国事。

陛下这次不是为了怠政,因为政如流水,仍然非常高效,陛下仍然不会让奏疏过夜,名为国家的机器,还在高效运转。

这次的停罢,是皇帝收回了赋予大臣参与决策的权力。

这种情况,大臣们很快就想到了把张居正请回来,凌云翼作为次辅,带着新阁老申时行、阁老沈鲤,前往宜城侯府把张居正请回朝廷。

十月二十三日,是皇帝最后一次去全楚会馆蹭饭,次日,张居正就从全楚会馆完全搬了出来,把全楚会馆留给了申时行。

日后蹭饭就是宜城侯府,而不是全楚会馆了。

凌云翼、申时行、沈鲤三位阁臣,前往了宜城侯府,张居正闭门谢客不见,凌云翼往门前石狮子一坐,说今天见不到就不走了。

堂堂次辅,耍这种无赖,张居正只好出门相迎。

“凌次辅,不是我不想回朝,是我身体真的撑不住了。”张居正让游守礼看了好茶,才说明了原因。

“那文成公,七十五岁高龄,依旧主事,元辅不过六十八岁,怎么就无法理事了呢?我今年也七十三了,虽然一副残躯,但还能为陛下分忧,元辅说笑了,元辅要回朝,陛下还能拦着不成?”凌云翼看了看自己,他七十三,大了张居正五岁,他觉得自己精力还很旺盛。

那王崇古一直在任上去世,临到了还去官厂处置了一些庶务。

“我和二位不同。”张居正摇头说道:“我很少离京,也从不参与戎事,体力不济了。”

王崇古在扬州打倭寇,在大同打北虏,一把七星环首刀舞的犹如武将;凌云翼在广州平倭、平定瑶乱,到山东斗马匪,在河南杀豪强,在朝鲜搜捕倭寇、朝鲜废王余孽,可谓是一生都在奔波。

张居正是典型的士大夫,长期久坐不动,长期亚健康的状态,身上早就有各种毛病,颈椎病、肩周炎、肝肾两亏,之前国事繁重,他也顾不得,这一次偶感风寒,这些平日里不会注意的小病,就一起爆发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