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农垦局,不能如此胡来。
天变就像是悬在朝廷脑门上的一把利刃,这是必须要面对的生死大劫,装不知道、粉饰天平,天变也不会消失。
北方粮食不足的问题,不能仅仅依靠一条京广驰道去解决,北方产出足够的粮食,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辽东受到天变影响较少,即便是天变仍然持续,辽东一年仍然能种一季粮,再加上肥沃的土地,充足的降水,辽东人少地多,能够有更多的农业剩余。
要让专业的人来管理农垦局,毫无疑问,作为辽东垦荒的发起人,侯于赵最合适。
“朕下旨到浙江,诏他回京任事。”朱翊钧思虑了片刻,还是选择了下旨。
这是个选择的问题,侯于赵已经在浙江又呆了三年之久,还田令已经基本稳定,换个巡抚也能继续,但辽东这事儿,确实需要他回来。
浙江的容错比辽东要高得多。
“陛下圣明。”张学颜松了口气谢恩归班,辽东这个垦荒事儿,需要一个度,新垦田亩和劳动极限的平衡,这得侯于赵回京把握。
凌云翼见张学颜归班,出班俯首说道:“陛下,臣请廷推申时行入阁事。”
廷议表决申时行入阁,其实就是接张居正的班,无论张居正这次康复之后,是否还能够继续理事,朝廷都要做好张居正无法理事的准备。
在张居正养病的这半个月时间里,申时行一直代为执掌吏部诸事,他必须要入阁,才能完整的行使手中的权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而且从年初,张居正将全楚会馆交给申时行的时候,就已经做好了交接班的准备。
“那就表决吧。”朱翊钧倒是不反对申时行入阁,就算是张居正精力充沛,康复后,依旧能够履行职能,也不耽误申时行的入阁。
申时行主持七府均田、官场身股制改革这两件大事,其职能早就超过了吏部侍郎、尚书的范围。
哪怕没有张居正弟子这层身份,申时行也该入阁了。
朱翊钧还以为会全票通过,但没想到不同意的人,居然有九名之多。
其中阁老陆光祖、沈鲤,都察院左都御史李世达、礼部尚书高启愚、工部尚书曾同亨、工部左侍郎辛自修、兵部左侍郎石星、吏部右侍郎陈有年、刑部左侍郎孙龙,都不赞同。
万历廷议,大明廷臣定员一共二十七人,阁臣五人、六部尚书六人、六部左右侍郎十二人、都察院左右总宪两人、大将军一人、缇帅一人。
这二十七人里面,就有九人不赞同申时行入阁。
这九人背后,代表了两股势力,第一是浙党,陆光祖、陈有年、孙龙都是浙江人,三人很早并称浙中三贤,浙党还有一个沈一贯,已经等待入阁很久了,但迟迟没有他的机会。
浙党反对是必然的,毕竟现在阁臣里一个浙党也没有,陆光祖算是帝党,因为当初他的起复,是皇帝夺情。
第二股势力为工党,晋党崩解之后,大部分都合流到了工党之中,显然曾同亨、辛自修这两位工部堂上官,不太认可申时行。
除此之外,曾同亨因为大工鼎建,和凌云翼走的很近。
这代表着,如果这次的表决是不记名投票,反对申时行入阁,至少还会增加三人,凌云翼、沈一贯和王家屏。
王家屏是申时行的老对手了,二人一同回京,申时行扶摇直上,王家屏还在六部里打转,那王家屏自然不会赞同。
“有趣,未过三分之二赞成,谁还有异议?”朱翊钧注意到了这个情况,询问还有没有人反对。
不赞同和明确反对,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态度,明确反对就是直接对立了。
朱翊钧发现一件趣事,这个票是人为做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