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中文网

唐三中文网>朕真的不务正业 > 第一千零一十九章 熊廷弼的尝试(第3页)

第一千零一十九章 熊廷弼的尝试(第3页)

“免礼。”熊廷弼这才让二人免礼。

大明是帝制,和倭国的封建制度不同,倭国有点类似于泰西,我的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大明帝制,只有一个君王,那就是陛下,所有臣民都是陛下的臣民。

按照高启愚的新礼法,北条氏政、直二人投效大明,那都是大明臣子,二人不必对熊廷弼下跪磕头。

即便是远在江户城,熊廷弼依旧严格执行大明礼法,这是他要给整个倭国进行全盘汉化的根本和基础。

规矩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不能乱的。

熊廷弼身边坐着一名太监,李佑恭,通和宫三号老祖宗、御马监太监、京营提督内臣,从小和陛下一起长大的陪练。

张居正要借李佑恭,皇帝不肯借,因为借了,京营派出,就没有提督内臣可用了。

这也是为何皇帝会可惜刘汉儒、范应期、王篆这些循吏的原因,刘汉儒经营三都澳私市比官市还要好、范应期也是循吏却染上了阿片,王篆有贤才,却因为贪腐被罢官革除功名。

经过了数次筛选,才能成为循吏的人才,每一个都很珍贵。

做了皇帝才知道,求贤若渴是真的,无人可用,真的非常窘迫。

官渡之战前,袁绍谋士许攸深夜投奔曹操,曹操衣衫不整,连鞋都不顾的穿,赤脚迎接,以前朱翊钧以为是杜撰演义,当了二十年皇帝,朱翊钧认为这是真的。

找几个能干、能信任、能用的人,真的是太难太难了。

李佑恭露出了一个笑容,熊廷弼坚决执行大明礼法,不让氏政、氏直父子跪拜,让李佑恭非常满意,虽然在倭国待了四年,可熊大还是那个熊大,虽然只是一个小细节,但熊大有恭顺之心,无自立之心,也不枉费陛下的信任和托付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氏政,我很好奇,你为何没有处死氏直?他都要开城门投降德川家康和丰臣秀吉的联军了。”熊廷弼问出了第一个不解。

那封箭信,是大明墩台远侯射进了氏直和氏政的家中,墩台远侯尽心收集情报,但是没有明确证据,反而会加剧父子之间的间隙,一直到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确定了要灭掉北条氏,而不是逼北条氏归降后,墩台远侯才选择了出手。

如果氏政和氏直不肯信,那就是自作孽不可活了。

氏政得知自己的逆子,居然要开城门投降,立刻马上就停了氏直的领兵权,小田原城并没有陷落。

氏政思考了片刻,回答道:“回巡抚,我父子二人虽有间隙龃龉,但也完全没有到生死相见的地步,虎毒尚不食子,他愿意纠正过去的错误,我便饶恕了他。”

“如此。”熊廷弼点了点头。

盗墓的时候,总是父亲先爬出墓道,而后伸手把儿子从墓道里拉出来,之所以不是儿子先出去,就是怕儿子要独吞财产,把父亲踹下墓道里。

氏政的决策看似柔仁,但其实在大军来犯之下,只惩戒北条氏盛这一个叛徒,是一个当权者最佳的选择。

小田原城内,需要安定人心,处理亲儿子,就代表着牵连广众,人心更加惶惶,无法守城。

氏直这个儿子糊涂,氏政这个爹不糊涂。

熊廷弼继续问道:“为何想到了求助大明?”

氏政赶忙俯首说道:“将军容禀,虽然杀死了北条氏盛,但城外十七万大军仍在,为了安稳城内军心,为了逼迫德川家康退兵,我们只好扯起了王旗,说我们已经暗中归顺大明,大明已经答应派遣使者来问,这才得以笼络城中守军人心。”

“将军,属下读三国,有望梅止渴一词。”

氏政这话的意思很明显了,最开始的时候,就是扯个慌,望梅止渴、画饼充饥,生死存亡之际,就完全顾不得了,先把王旗扯出来,让城里的守军不要慌,让城外的敌人有所顾忌。

但没想到效果极好,德川家康果然不敢再次进攻,需要等待大明的反应。

氏政一看这王旗真的管用,立刻联系了在江户的大明商贾,花费了两万两白银,请大明商贾,传消息给了长崎总督府。

这个时候,大明僵化的问题,就展现无疑。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