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中文网

唐三中文网>朕真的不务正业 > 第一千零一十九章 熊廷弼的尝试(第1页)

第一千零一十九章 熊廷弼的尝试(第1页)

熊廷弼要出发前往江户,因为从长门城到出云城这片地方,不能满足他的谋划了。

熊廷弼的谋划非常简单,丰臣秀吉做不到倭国上下全部均田,那就由他这个大明人来做!

大明和倭国需要一个结果,将倭人全部杀死并不现实,但让倭国彻底消亡在历史长河里,却是可以做到的。

熊廷弼看出来了,什么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统统都是一群废物,根本给不了倭国安宁。

大明要的是海波平,要的是海疆安,倭国不安宁,就永无休止之日。

从长门城到出云城,是一片山地,虽然非常适合防守,但是不适合进攻,因为这里粮食产量严重不足,哪怕是维持现有的结构,已经是有些捉襟见肘,根本无力支持征伐。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片根基无法支持足够规模的征伐,就成了熊廷弼更进一步的阻碍,而江户所在的关东平原,可以满足熊廷弼对根基的一切需要,关东平原土地肥沃,河流众多,非常适合耕种。

现在倭国有两个主要矛盾,第一个是因为战乱,流民众多;第二个矛盾是流民弃地,导致土地抛荒。

这两个主要矛盾又相互矛盾,土地抛荒,那么多的流民去耕种,岂不是两难自解?但倭国现有制度,这帮废物也无法做到,让流民停下来,耕种这些抛荒土地。

无法彻底把倭国根深蒂固的封臣制度消灭,倭国就永远是个粪坑。

连倭国本地人都做不到,熊廷弼这个大明人就能做到了吗?

答案是可以。

因为熊廷弼已经从中国漫长的历史中,找到了应对这两个根本矛盾的办法和先例,历史长了就这点好处,遇到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时候,就翻翻历史书,就能找到答案。

北魏时候有一代雄主,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拓跋宏继位时候,北魏已经立国七十年,这七十年是征战的七十年,也是混乱的七十年,彼时北魏也面临类似的矛盾,流民过多但土地抛荒。

拓跋宏的祖母文明太后冯太后,是一名汉人,拓跋宏继位的时候,才刚刚五岁,文明太后临朝称制,开始推行三长制、均田制、俸禄制、兴太学,设学校,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改革。

文明太后临朝称制十八年撒手人寰,二十三岁的拓跋宏正式亲政,几乎所有的鲜卑贵族,都在等待着这位鲜卑天子,能够回头是岸,拨乱反正,把文明太后的乱政悉数废除。

但这位鲜卑天子,并没有遂了贵族们的愿。

拓跋宏在祖母改制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他以南下南齐为名义,骗了所有贵族随军南下,至洛阳,才告诉贵族,他要迁都洛阳。

他认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鲜卑人旧俗难消、旧弊难改,都是因为都城在平城,也就是山西大同,彼时山西大同都是草原,游牧习性不改,文化难改。

拓跋宏迁都成功后,将平城的祖庙都拆到了洛阳,甚至不许贵族下葬到祖地,只能下葬到洛阳。

轰轰烈烈,比文明太后更加极端的太和改制来了。

拓跋宏下旨不许编发、只能蓄发;不许左衽,只能右衽;不能袴褶胡服,只能汉服,他本人更是从胡服改为了中原天子服;

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就是不能胡言,只能汉话,否则罢官;

再设国子学、太学、四门小学,以兴文教。

拓跋宏亲政的第六年,太和二十年,拓跋宏更是下旨,鲜卑复姓废除,一律改为汉姓,他本人拓跋氏改为了元氏,步六孤氏为陆氏、贺赖氏为贺氏、独孤氏为刘氏等等。

他的太和改制,被历史称之为孝文帝中兴。

太和二十三年,拓跋宏亲征南下,于军中积劳成疾,驾崩于军中,谥号孝文皇帝,庙号高祖。

元宏留下了一套办法,两个文化完全迥异,如何融合的办法,那就是全盘汉化,而非守着‘子贵母死制’的陋规,在陋规中死去的办法。

在元宏之前,太子册立之时,就会处死母亲,防止母亲亲族乱政,这就是子贵母死,类似的陋规,在全盘汉化之前,无处不在。

在熊廷弼看来,没有什么王化,只有汉化,不肯汉化,就是不肯王化。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