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中文网

唐三中文网>回档:换个姿势再来一次 > 第1644章 邹杰(第2页)

第1644章 邹杰(第2页)

“学术研究本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行,前人的研究,无疑为我们后来者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和极高的起点。”

邹杰巧妙地将可能的“抄袭”的指控转化为“受启发”和“站在前人肩膀上”,语气诚恳。

“不知您是否注意到,我在分析线上舆论对现实身份的固化效应时,引入并拓展了符号暴力在网络语境下的操作化定义,这一点是对已有研究的一个推进。在基础性的框架上出现某些相似,我认为是学术积累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关键看能否在共同的基础上做出新的、属于自己的贡献。”

“而且,在我所有已发表和待发表的论文中,凡是引用、借鉴李乐以及其他学者观点的地方,都严格按照学术规范,清晰标注了来源。这一点,评审委员会的各位老师可以随时核查。”

这番回答滴水不漏,既承认了借鉴,强调了规范,又点出了自己细微处的“创新”,还将潜在指控化解为“学术积累的正常现象。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另一位中年女老师接着提问,语气温和但问题核心依旧犀利,“邹老师,我同意学术研究需要继承和发展。不过,从你目前展示的成果来看,整合、概括、归纳的痕迹确实比较重,将现有理论应用到网络新现象的解释上,这很好,但原创性的、颠覆性的理论创见,似乎还显得不足。”

“你提到的创新点,更多像是应用层面的扩展和验证。你如何回应这种看法?下一步计划如何凸显本课题的真正创新性?”

邹杰深吸一口气,这个问题点到了他的软肋,却保持着镇定,“张老师的问题非常专业,点出了我们现阶段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确实,目前的中期报告更多呈现的是系统性梳理和基础框架构建。”

说完,侧身指向PPT上一页还比较空白的图表,“真正的创新性突破,我们寄托于后续的实证研究部分。”

“目前,我们课题组正在集中力量,针对特定网络社群进行大规模的数据搜集整理和深度分析。我们试图精确刻画信息在虚拟社群中的传播路径、衰减节点以及如何转化为线下行动的动力学模型。”

“例如,我们正在设计模型,以期能更精准地预测某一网络议题的发酵临界点及其现实影响强度。这一部分的数据分析和理论建模,将是我们最终结题报告中最具创新性的核心内容,目前仍在紧张进行中,所以未能在此次报告中充分展示。”

这个回答将创新性寄托于“未来”的实证工作,虽然有些取巧,但也合情合理,毕竟这只是一次中期检查。

随后,几位老师又询问了经费使用情况、后续数据获取的伦理考量、以及预计的结题时间等问题,邹杰一一作答,思路清晰,显得准备充分,会议节奏逐渐重回他的掌控。

评审会又持续了一个多小时才结束。

专家们低声交谈着陆续离场,邹杰一边整理电脑和材料,一边暗暗松了口气,自觉表现尚可。

“邹杰,你留一下。”系主任翟晓鹏的声音传来。

邹杰忙抬头:“翟主任。”

翟晓鹏走过来,“邹老师,汇报得不错。”

“谢谢翟主任肯定,还有很多不足,需要继续努力。”邹杰连忙谦逊道。

翟晓鹏点点头,指了指邹杰刚才放下的论文打印稿,声音不高,语重心长,“不过,刚才王老师提的那个问题,虽然是老生常谈,但你还是要时刻放在心上。”

“借鉴、参考,都没问题,学术就是这么做的。但分寸感很重要,尤其是当你和别人的研究领域、方向甚至视角高度重叠的时候。怎么样在引用和借鉴的基础上,更快、更清晰地走出自己的路,形成自己独特的、无法替代的学术标签,这是你需要认真思考的。”

“不要满足于做一个优秀的整合者或阐释者,要争当开创者。这里面,度的把握很关键,转换的功夫要下足。”

邹杰立刻点头,态度诚恳,“我明白,主任您放心。我会特别注意这一点,后续的实证分析和理论提升部分,一定会着力突出我们课题组独立的思考和原创性的贡献。”

“嗯,有这个意识就好。”翟晓鹏点到为止,不再深究,换了个话题。

“对了,寒假过后,三、四月份吧,系里打算组织几个像你这样的青年骨干教师,去燕大社系做个交流,互相了解一下研究进展,也展示一下咱们年轻老师的风采。你准备一下,到时候你肯定是主力。”

“去燕大?”邹杰一皱眉,“那,具体大概是几号呢?主任。”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