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a!行了吧,这回不烫了吧?”
“还有点儿,再来一下,这边儿。”李乐指指另一边脸。
“mua!”
“还有这儿。”
“去去去,够了,不给了,别耽误我看资料。明天要和电子那边的两个部长开视频会要说到的。”
“行吧,行吧,你忙你的,我忙我的,互不打扰。”
李乐起身,拿起手机,翻着电话簿。
“这么晚,还给谁打电话?”
“那边可不是半夜。”
走到屋子另半边的书桌旁,打开笔记本电脑,看了看时间,拨号。
听筒里传来漫长的“嘟~~嘟~~~”声,就在他以为没人接听,准备挂断重拨时,电话被接起来了,一个带着点不耐烦、却又异常熟悉的懒洋洋的声音响起:“Hello?Sennetspeaking。”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森内特教授?我是李乐。”
“Li?”那边的声音略微提高了半度,似乎有些意外,随即带上了点调侃,“噢,我说这个号码前几个号熟悉,后面就不认识了,怎么,换号码了?”
“啊,得了部新手机,老手机也得用,这个号您一会儿存下。”
“OK。不过,你那边应该是夜里十一点多了,怎么?终于发现燕园的藏书比不上LSE的角落,迫不及待想回来了?还是惠教授又给你布置了什么让你想连夜游过英吉利海峡的作业?”
听到这话,李乐甚至能想象出老头此刻一定正眯着眼,嘴角挂着那标志性的、略带嘲讽的笑容。
“教授,伦敦的天气确实值得怀念,”李乐苦笑一下,切入正题,“不过,这次打电话,确实有点紧急情况想请教您。”
“问题?什么问题?”
“我可能遇到点麻烦,或者说,竞争。”
“竞争?”森内特教授似乎来了点兴趣,“细说。让我猜猜,是你那篇雄心勃勃、试图给网络社会学的论文?”
“是,我刚得到消息,双旦大学那边有一个团队,研究方向、核心议题甚至理论框架,和我们高度重合。他们可能比我们早几个月发表。”
李乐尽量简洁地把双旦大学邹杰团队可能在进行高度相似研究、以及对方很可能在七八月份就能发表的事情说了一遍。
“。。。。。所以,惠老师建议我们,不能干等论文完全成熟,得想办法先留下时间戳,宣告我们的存在。比如,把初步成型的框架和核心论点,作为工作论文提交到LSE的数据库里,另外,也向一些领域内的知名学者发学术征询邮件。”
李乐顿了顿,声音更诚恳了些,“教授,您看……我们这篇工作论文,有可能加入到LSE的论文系列里吗?还有,您能不能……提供一些可能愿意接收这种征询信的、比较对路的教授的邮箱?”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钟,只能听到轻微的呼吸声。李乐的心提了起来。
忽然,森内特教授发出了一阵低沉而了然的轻笑,仿佛听到了什么再熟悉不过的故事。
“啊哈,经典的学术竞赛。欢迎来到真实的学术世界,李。你以为发现是坐在象牙塔里等来的?不,它们是抢来的,有时候甚至是从别人桌上直接拿走的。”森内特的语速快了起来,“你们东方不是有句俗话叫什么来着?英雄的视野是相同的,要我说,狗屎,不过是聪明人总在相同的垃圾堆里翻找,难免撞见同一块骨头。”
李乐苦笑:“所以,这块骨头。。。。。”
“谁先叼进自己窝里,谁就是它的主人。另一个?顶多算个提供了点咀嚼灵感的旁观者。”森内特毫不客气地说,“学术史上这种事儿多得能填满泰晤士河。”
“知道上世纪那两位争文化资本概念首创权的先生吗?A先生研讨会上的发言稿神奇地出现在了B先生即将发表的论文里,只是换了一套更花哨的修辞。结果?B先生成了文化资本他理论上的爹,A先生?哦,现在提到他,人们只会说,哦,那个也做过类似研究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