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乐缩缩脖子,“那不能,那不能,嘿嘿嘿。”
“我知道你想说什么,所以,正路,有,但不是你想的那种预约。”
“啥?”
惠庆放下杯子,“头一条,学术会议。这是最正经、最冠冕堂皇的抢滩登陆。”
“您的意思是……”
“把你现在已经成型的理论框架、核心概念界定、初步的分析模型,整理出来,不用多,万八千字,做成一篇会议论文摘要或者海报poster。”
惠庆解释道,“瞄准今年春夏之交,社会学学会的年会,或者信息社会、网络研究相关的专题研讨会,投过去。”
“这能行?可还,只是个框架啊。。。。”
“怎么不行?”惠庆一挑眉,“会议本身就是交流初步想法、听取同行反馈的场合。别等论文完全成型,只要核心观点明确了,框架搭得差不多了,你去会上宣讲一圈,跟同行们交流交流,这优先权的印记,就算初步打下去了。”
“圈里人都会知道,我惠庆、或者森内特的学生,已经在做这个了。这就是跑马圈地,先插个旗儿。这就是最硬的时间戳。”
“双旦那边就算进度快,除非他们明天就能把文章塞进编辑部,否则只要他们也走开会这个正常程序,大家一前一后亮相,互相都能知道。到时候,谁先谁后,圈内人自然有判断。这叫阳谋。”
李乐眼睛一亮,“这法子好!而且会上还能听听意见,回来修改论文也更有的放矢。”
“还不算太笨。”惠庆点点头,“第二条路,稍微取点巧,但也算常见操作。按照国外比国内影响大,反应快的原则,找森内特教授要一些国际知名的社会学教授,或者期刊审稿人,写一封详细的邮件。”
“邮件?汇报进度?”
“不只是汇报。”惠庆小声道,“邮件里,把你这个课题的核心论点、创新点、目前的基本框架,清晰地、有条理地阐述出来。重点是,向他们请教几个关键问题。”
“请教问题?”
“对。这叫AcademicInquiry。知道什么意思不?”
“呃。。。。。。学术,征询?这不就是QueryLetter?”
“嗯,”惠庆眼中闪过一丝老练的光,“你是在向权威学者请教,但同时也是在邮件里,白纸黑字地留下了你的思考轨迹和创作时间点。这些国际知名的教授,他们的邮箱某种意义上就是学术信誉的见证。”
“这封邮件本身,就是一个带有时间戳和人证的初步证明。将来万一真有发表优先权的争议,这就是一份虽然非正式但很有分量的旁证。而且,说不定还能意外获得谁的指点,甚至引来合作机会。”
“当然,措辞要谦虚,是真请教,不是去显摆。”
李乐听得连连点头,这招有点超出他的预料,细想之下却又在情理之中。
“还,还有么,老师?”
“这,第三么,”惠庆顿了顿,“算是预备吧,但在国外,尤其是一些前沿学科,用得很普遍。叫工作论文或者预印本。”
“预印本?这好像是搞物理的人爱用的吧?咱们社科也行?”李乐有些疑惑,这年头,预印本在人文社科领域的认知度和接受度远不如理工科。
“咱们燕大经管中心、还有社科院一些所里,其实也有自己的内部讨论稿系列,但影响力主要在国内。”惠庆解释道,“我指的是,如果你在国伦敦的时候,论文有了更成熟的草稿,可以尝试提交给LSE、哈佛、斯坦福这些顶尖大学社会学系或相关研究中心主办的工作论文系列。”
“它们通常有网站,会定期发布本系教师或合作者的最新研究草稿,供全球学者讨论引用。这虽然不是正式发表,但效力比会议摘要更强,几乎是准论文的级别,是抢占先机的绝对硬通货。”
“不过,这个对文章完成度要求比较高,你现在还早了点,但可以有个概念,到时候和森内特或者克里克特教授沟通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