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中文网

唐三中文网>回档:换个姿势再来一次 > 第1638章 姥爷是修真的(第2页)

第1638章 姥爷是修真的(第2页)

“另外,《论语》里也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治学也得和修身结合起来,做学问的同时,也是打磨自己的心性,离不开个人品格的磨砺和对道义的持守。”

“我还以为你得说修齐治平呢。”

李乐咂咂嘴,“这词儿吧,早几年也许脱口而出,现在就觉得,不能乱说了。”

曾昭仪手中测杆,轻点一块凿着如意纹样的石板,“倒是说得不差,尤其是提融会贯通与修德讲学。”

停下脚步,望了一眼不远处一座飞檐翘角的水阁戏台,台口藻井的彩画已斑驳,却仍能想见早先时候的丝竹声声。

“还能有点自己的体会,能想到治的意味,就比单纯说学进了一层。不过,这还多是站在门槛外头的观感。真正走进来,滋味又自不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曾昭仪转身,背倚着微凉的石栏,面对着李乐,“老辈学人里头,有寿铭先生将治学之境,分了八个层次。”

“不是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李乐笑问。

“不然,”曾昭仪摇摇头,“独上高楼,衣带渐宽,蓦然回首,终究抽象一些,更多的说的倒像是人生。而具体到治学,寿铭公说,第一层,形成主见。”,

“心里得先有自己的一个念头,哪怕这念头浅薄,甚至是偏见,也好过浑浑噩噩,全无主张。”

“胡适之的学问,旁人看来或许浅,但那是他自己的东西,所以能立得住,能动人。你得先有我。

河风拂过,带来水藻的清腥气。

对岸廊棚下,一个老人正守着煤炉打瞌睡,炉上的铝壶嘴嘘嘘地冒着白汽。

一位农妇挑着两筐刚洗好的青菜从桥下石阶走上岸,扁担吱呀呀地响,带着水珠的菜叶鲜灵碧绿。

“有我?”李乐瞧着眼前的老人和农妇,琢磨着这个“我”,似乎有所得。

曾昭仪瞧见李乐的表情,知道这孙子听了进去,等等便继续道,“而有了主见,便入了第二层,那就是,发现不能解释的事情。”

“书多了,你会瞧见四下里都是和自家见解不合的,前后左右都是道理,又似乎都没道理。种种冲突矛盾之下,你便不得不更用心思去探求。这才是求学问的正路开端。”

“第三步,就是融汇贯通。到了这一步,前人之说、今人之论,你都不会轻易放过。与自己相合的,感到亲切,相悖的,便要探究那隔阂的缘由。非要求个解决,求个明白不可。”

“于是古今中外他人曾用过的心思,渐渐都能化为你自己的养分。你最初那一点主见,便如同种子,从此能吸收养料,向上生枝发叶,向下扎根土里。学问之树,才算开始生长。”

说到这儿,曾昭仪看着李乐,“小乐,切记,读书不是堆砌名词,旁征博引。真读到心里去的人,说话是自己的话,朴实明白。引书越多的人,往往越不会读书,早先给你说过,越有学问的人,说的东西越能让普通人明白。”

“最典型的就是那句话,为人民服务,什么道理都在里面了。文章的好坏,不在篇幅长短,分量的轻重,不在文字多寡,学术水平,与长短没有直接关系。百姓看得懂的文章才是好文章。孙子,你得说人话。”

李乐默默点头,将这些话记在心里。

曾昭仪迈步下桥,走向河对岸那条更显幽深的窄弄。

弄堂风大,穿堂而过,带着些凌冽的寒意,李乐赶紧前走几步,挡在姥爷身前,身后,标杆“笃笃”的点着石板路。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