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赵溪月自己都忍不住咽了咽口水。
用长竹筷从卤子里面夹了肉块和豆皮出来,赵溪月先尝了尝滋味。
肉块内里软嫩,却不会特别烂糊,反而因为肉块在放入卤子里面炖煮之前,在铁锅中煸炒过,煸出油脂的同时,表层生出了一层焦皮,吃起来多了一些发轫的口感。
这样的肉块口感,吃起来少了些“糊口”的发腻感,更多了些许清爽,吃起来不油不腻。
豆皮本就筋道,又带着十足的豆香气息,此时炖煮之后,吸饱了卤子的汤汁,多了些微微的辣感,格外好吃。
而卤子经过长时间的炖煮,又有了猪肉中油脂的加成,卤子的汤汁也更加粘稠,包裹在肉块和豆皮的周围,更添醇厚美妙滋味。
好吃!
无论是直接来吃,还是将这样的卤子浇到米饭上,都会十分好吃。
而若是最好吃的,当属做成板面的浇头。
赵溪月在做卤子时,也是按着太和板面的卤子做来制。
只是通常太和板面的卤子多是以羊肉或者牛肉来制,期间用上一些羊油、牛油,让卤子吃起来滋味醇厚香浓。
但此时牛肉轻易吃不到,羊肉贵价,猪肉是最好的选择。
且猪肉比羊肉和牛肉的油脂更多,做卤子时也不必添加多余的油脂,便足以让整个卤子好吃无比。
卤子做的成功,赵溪月心中颇为满意。
接下来,则是做板面。
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若说一勺喷香可口,微辣开胃的卤子是一碗太和板面的灵魂,那板面的面,则是整碗面的根骨所在。
面要韧,拽面时要在案板上摔打,发出“砰砰”的声响,营造足够的氛围感。
煮出来的面更要具备根根分明,嚼着带劲儿才行。
而想要做出具备这样特征的板面,和面和醒面就显得尤其重要。
和面要用煮开后彻底放凉的水,面粉里面一定要均匀地加入盐粒儿,且需分次加水。
期间,更需先将面粉搅成絮状,再揉搓成团。
揉搓着要顺着一个方向,好使面粉中的面筋纤维有序排列,如此做出来的板面,才能更有嚼劲。
揉搓光滑的面团,要盖上浸湿的笼布,确保面团表层水分不流失,面团不干裂。
醒面以后,需要进行再一次的揉面和第二次醒面。
第二次醒面时,赵溪月将面团分成小份,揉成长条形的小剂子,再在小剂子的表层抹上了一层薄薄的油,使其形成一层油膜,好让面筋进一步的松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