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世康对于农作物改良这块一窍不通,在他的记忆里无非就是通过化肥来提高农作物的生长条件。
而后世对于水稻的改良更是用了几十年的时间。
以至于张世康一度觉得,宋应星的那五千亩用于改善农作物的试验田,至少要五年以上才能看到农作物增产的效果。
他甚至已经做好了这个心理准备,毕竟搞科研注定是投入高周期长。
可是现在仅仅一年多时间,宋应星就把原来的白皮鸡蛋大小的土豆,种成鹅蛋大小。
这是什么概念呢?
如果按照这土豆的大小来算,也就是说,一年多的时间,宋应星让土豆产量翻了一番。
然而宋应星仍旧一副平静又谦逊的模样。
“殿下,属下认为,农作物改良分作三个方向。
其一,选育良种,这一年多时间属下共种了三茬土豆,每一茬的选种都有不同,属下都着人记录了相关的产量。
其二,种植技术的改进,属下在顺天府、山东、河南乃至山陕境内,勘察其土质,根据这些土质来试验其产量,观察记录土豆在不同土质下的生长状态,以及可能产生的病虫害。
其三,利用菜叶、树叶以及各种动物粪便来堆肥,殿下此前曾说过一种叫做化肥的东西,属下以为这与堆肥产物异曲同工。
只是属下发现,用不同的东西堆肥,对不同的作物,产生的效果也不同。
属下目前还在研究,不过属下认为,这应当跟作物品种需要的养料不同有关。”
宋应星很是温和的向张世康解释了当前的研究成果,以及以后的研究方向。
虽然他即将出版的天工开物,乃是一本农业手工业百科全书式的书籍,但宋应星真正的研究方向还是在农业。
毕竟,民以食为天。
在农作物改良上,宋应星并未说太多不好理解的专业名词,以至于张世康能完全听懂。
听完宋应星的阐述,张世康的目光再度有些兴奋。
以一个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宋应星在农作物改良的方向上,是绝对没有什么差错的,所以才能不断地取得成果。
尤其是宋应星竟然已经在试验每种作物需要什么样的养分了,这就类似于后世的诸多化肥里的钾肥、氮肥等等的区分。
还有土质、气候等等对作物的影响,以及可能发生的病虫害的预防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