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是恩人,为什么要伤害对方?
甚至成为死敌?
直到当年的读者从少年变成了中年,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看惯了社会的人情世故,才突然领会,古龙的这一笔实在是太透彻人性了。
人受恩之后,会产生一种道德的压迫感,让他们感觉自己处在了道德的下风。
为了摆脱这种困境,他们会攻击恩人,把恩人搞臭,这样一来,他们就可以摆脱道德的枷锁。
楚南受过张程的恩,但是他不愿意跟张程走得太近。
走得太近,楚南会想起自己那段不堪的岁月,而张程是那段岁月的见证者。
走得太近,楚南就会记起,自己欠着张程的人情。
这个人情不是物质可以还得上的。
当他们觉得还不上时,就会开始加害于恩人。
历史上也有这样的例子。
唐朝有位宰相叫李勉,他曾经在开封担任一名县尉,主管刑狱。
有一次,李勉发现牢中有一位囚犯,其人慷慨不凡。
李勉觉得此人死了太可惜,徇私将此人放走。
过了很多年,李勉罢官,客游他乡。
有一次来到河南,在一个村庄投宿之时,发现其主人正是自己放走的囚犯。
囚犯看到恩人上门,喜出望外,连忙热情款待。
晚上做了四轮定位后,囚犯问起面潮的妻子,自己应该如何报答自己的救命恩人。
妻子说,可以给他千匹绢。
囚犯认为,这是救命之恩,千匹绢显然不够。
妻子加码,两千匹!
囚犯还是摇头,救命之恩,岂是财帛能够报应的。
妻子听了,沉默一会,随后断然说道,那只有杀之。
囚犯一听,还真觉得只有如此了。
没想到,隔墙有耳,夫妇的商讨被家中的一个仆人循例听墙根时听到了。
仆人于心不忍,连夜报信。
李勉只好勉强起床,勉强跑路。
跑到黄河边,无船可渡,只好暂时投宿。
客栈老板看李勉神色狼狈,如同逃犯,于是关心了两句。
李勉把自己碰到旧人,旧人不但不报恩,还要杀他的事情说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