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经让齐柏去各县贴告示了,凡是愿意来屯田的流民,解决落户问题,商行提供耕种农具,有了收成后商行抽三成。
现在到处都是流离失所的人,只要有活路,他们会来的。
他顿了顿,解释道:“这次流民潮里,大多是活不下去的农户。只要给他们一口饭吃,一块地种,再给些安稳日子的盼头,他们就愿意留下。
还有前段时间叛军溃散后不是还有几百流民在小青山附近吗?
他们开荒进行的如何了吗,若是做得好,就让他们捎人回老家放消息。
——只要愿意归顺,就能分田安家。”
杨先生眼睛一亮:“此举一箭双雕!既解决了人手问题,又能消化流民,减少隐患。
只是……会不会引来更多流民眼红与劫掠啊?”
“怕什么?”杜尚清笑了笑,“来了正好。只要能干活,就有饭吃。那些流民谁还愿意当流民?
等田开出来了,粮食打多了,咱们还能往南边运,到时候那些什么振威帮、知府小舅子,再敢为难咱们,那咱们就武力护航?用实力说话。”
江管事摸着下巴,越能省出不少银子,开荒屯田又能生粮。
商行的生意也能借着粮食外销慢慢盘活……二老爷这盘棋,下得远啊!”
两人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释然与敬佩。
原先只觉得应付流民已是焦头烂额,没想到杜尚清早已把目光放在了战后的长远打算上。
——以地养人,以人增粮,以粮固势,环环相扣,竟是一条能让小青山真正崛起的路子。
“有二老爷这话,我们就放心了。”
江管事挺直了腰板,“商行那边我再去周旋,哪怕典当了南边的铺子,也先把涂山的粮草凑齐。”
杨先生也拱手道:“屯田的章程我连夜草拟,明日就跟那几百流民谈,先把小青山周边的荒地都动起来。”
杜尚清点头:“辛苦二位了。眼下难关虽大,但闯过去,就是海阔天空。”
窗外的月光透过窗棂照进来,在地图上投下一片清辉。
江管事与杨先生转身离去时,脚步都轻快了不少——跟着这样一位有远见、有魄力的主家,再难的坎,仿佛也能迈过去。
杜尚清望着地图上那片待开垦的土地,指尖轻轻划过,眼底映着灯火,也映着一片沉甸甸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