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将军指教,不过将军,真的没有一点余地了吗?”使者没料到没有任何条件,就只有拒绝。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之前北条氏料想酒井忠次会狮子大开口,索要大量财物才会退去,那就一点点讨价还价,找到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条件,给些财货,让敌人撤退。
连条件都不谈,这生意,还怎么谈?
“我无法撤退。”酒井忠次再次叹了口气,低声说道:“使者请回吧。”
酒井忠次的态度,让使者无法理解,明明酒井忠次知道不能打,也有意撤退,怎么叫无法撤退?使者还想再谈谈,却被酒井忠次送客了。
酒井忠次无法撤退,因为他在当年的选择中,有不忠的情景,导致他虽然贵为德川家四大天王,但始终无法得到德川家康完全信任。
织田信长这个大魔王布武天下的时候,曾经将自己的次女德姬,许配给了德川家康的长子松平信康,两家联姻,让彼此的合作更加紧密。
织田信长次女德姬,省亲的时候,在织田信长面前,状告自己的丈夫松平信康和她的婆婆筑山夫人,暗中勾结武田氏意图反叛!
织田信长大怒,调查后发现,德川家康的正妻筑山夫人,果然和武田氏暗中勾结,织田信长下令赐死筑山夫人和自己女婿松平信康。
德川家康不忍织田信长如此羞辱,也曾试图反抗,联系金川氏、武田氏,打算反抗织田信长,在这个关键时刻,德川家内部也产生了分歧,一派主张反抗,一派主张对织田信长妥协。
而主张妥协的这一派,就有酒井忠次。
幕府将军要杀家主的正妻和长子,作为家臣,酒井忠次居然认为应该妥协,避免冲突,这就为后来的不信任埋下了根基。
酒井忠次是有苦难言。
他当初妥协的表态,完全来自于德川家康本人的授意,而非他自己的意志。
是德川家康这个家长本人,为了保住和织田信长的盟约,维护家族的安宁,才让酒井忠次如此表态。
但现在,织田信长已经死了,德川家康也成了五大老的大笔头,地位崇高,无论如何,都不能有如此的污点。
这个罪责,就只有酒井忠次来承担了。
所以他才被委派到此地,执行这个鸡肋的任务,大明需要杀些人来立威,而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需要一些武士死掉,来证明自己努力过了,只是没有成功。
一个弃子,而且是必须赴死的弃子。
“在袁政和袁直的请求下,我准许了你们派遣使者,明明只要退兵即可,非要前来送死?”熊廷弼感受到了非常非常严重的不适。
倭国的封建,和大明的封建,似乎完全不同。
在袁政、袁直、酒井忠次、丰臣秀吉、德川家康等人的眼里,他们根本不在乎那三万武士的性命。
大明火器的威力,早就在火烧京都之中展现无疑。
哪怕是从最功利的角度去考虑,酒井忠次应该做出的决策,也是退兵,保存实力,而非送死。
但这么离奇的事,就这么发生了,酒井忠次连谈都不肯谈。
熊廷弼仔细思索了许久许久之后,明白了自己如此不适的根本来源,那就是倭国的倭人贫民、百姓,哪怕是武士,完全麻木,他们没有个人意志、自我意志。
这些倭国的贵族、大名、公家的意志,就是他们的意志。
大明不是这样的,南京振武营、杭州罗木营、宁化、瑞金、宁都三县,佃农蚁聚入城,逼迫三县县官印均田帖、减租等等一件件事,都证明了:哪怕是大明的佃户,都不是如此麻木。
大明无论是皇帝,还是大臣,至少都还把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挂在嘴上,无论心里怎么想,怎么做,至少嘴上还这么说。
但从熊廷弼的接触来看,倭国不是如此,倭人似乎不会表达自己的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