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河流改道,许多湖泊干涸。
加上以后的极端天气会越来越多,未来许多年粮食减产都是必然会发生的现象,说不定粮食绝收的情况也会发生。
还有,大地震结束了,但余震可还没结束。
幸存的百姓已经成了惊弓之鸟,如果有可能,他们肯定会想办法出逃搬家。
如果说,原时空中朱厚熜二十多年不上朝,宠信严嵩父子乱政给大明的灭亡埋下祸根的话,那么这一次华州大地震便是给大明的灭亡按下了加速键。
古代不比后世,这种程度的大地震,所带来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
古人迷信,说不定已经有人将这次大地震看作是大明灭亡的前兆了。
而且这种说法还断绝不了!
在这个时空中,根据官方统计确定,死亡人数已经超过了百万,达到了一百八十六万之多。
这还只是能统计到的,有名有姓的,统计不到的,就不知道有多少了,总之绝不会少就是了。
原时空中,人口密度小,能统计到的死亡人数都达到了八十三万,这个时空人口密度更大,死亡人数自然会更多。
其实以大明如今的粮食产量,就算北方因为华州大地震的影响,往后很多年粮食都会减产,但供养北方的百姓还是不成问题的。
但现实不可能这么理想。
时间一长,吏治腐败是必然会发生的,南粮北调,粮食能不能到百姓手里还不知道,百姓要用多少钱来购买粮食同样不知道。
就算朝廷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尽可能的恢复生产,重建灾区。
但话又说回来,几年十几年的时间是不可能恢复到地震前的情况的,毕竟生产力有限。
而这期间又会发生多少问题?
朝局的变化等等……
杨轩仿佛已经看到,未来关中大地流民遍地、尸横遍野、赤地千里,甚至易子而食的景象了。
巡视完灾区的情况,杨轩没有打算继续留下,物资已经到位,人员也调配到位,接下来只需要有人统筹全局,主持灾区建设的任务。
杨轩留不留其实没有多少影响。
不过他把张居正,海瑞等年轻官员都留了下来。
他们的基层经验太少了!
关中地区灾后重建的重任杨轩交给了杨彩,因为杨彩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杨轩之所以着急回京,还有一个原因。
朱厚熜……又遇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