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听起来还行。。。。。。资源优化,贴近市场,吸引人才,好处是明摆着的。”田宇慢慢说着,把剥好的橘子瓣递给眼巴巴的李笙。
“但是,乐哥”他抬起头,目光带着疑虑,“这么一分,问题也不少啊。最直接的就是,资源分散了。”
“就好比,原来一套实验设备,大家都能用,现在要是分到四个地方,得买三套吧?这成本可不是开玩笑的。还有管理人员、财务、行政这些支撑体系,是不是也得四套?这人吃马嚼的,得多花多少钱?老宋那边能同意?”
李乐笑了笑,“胖子,账不能这么算。设备的问题,精密、核心、独一份的,根据项目重心走。通用的、基础的,各地根据需求适当配置冗余。有些大型实验设备,甚至可以考虑与当地高校或研究机构共建共享,反而能盘活资源,扩大影响。这比所有鸡蛋都放在冰城一个篮子里,风险更分散,利用效率说不定更高。”
“人员调动,自愿为主,鼓励流动。愿意去新环境的,安家费、租房补贴、子女教育,咱们都给足支持。不愿意的,留在冰城,继续深耕工业机器人等优势领域。这本身也是一种人才筛选和优化。”
“至于管理支撑体系,没必要每个点都搞成大而全。可以统一管理,各地设精干的接口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财务、HR、法务这些核心职能放一个中心集中处理。利用现在的网络和通讯技术,远程协同办公完全可以实现,无非是差旅频繁一点,但这比把所有人捆在一个地方的隐性成本要低。这个,回头你可以问问宋襄,他就是学管理的,这点他比咱们都懂得怎么合理配置利用资源。”
“可,还有啊,”田宇又想到一点,“项目之间不是完全孤立的,比如无人机的飞控和机器人的运动控制底层是相通的,算法也能互相借鉴。”
“这人一分散,交流起来可就没那么方便了,会不会形成技术壁垒,各自为战?协同效应没了怎么办?造成变相的重复劳动?”
“这就需要技术管理和协同机制了。”李乐肯定道,“比如定期技术交流会、建立统一技术信息共享平台、关键项目组建跨地域的虚拟团队、核心技术人员定期轮岗。。。。。总之,办法总比困难多。”
“我这次去南高丽,特意找了他们的相关技术团队的管理资料来研究过,他们的经验是,距离确实会增加沟通成本,但也能迫使把沟通变得更规范、更高效。而且,不同的环境碰撞,说不定还能产生新的火花,避免思维僵化。”
说到这儿,李乐盯着田宇,“胖子,咱们不能只盯着那点设备共享的小账,得算算整体发展的大账。”
“分散布局,看似增加了某些直接成本,但带来的战略优势是巨大的。更优的人才获取、更快的市场响应、更前沿的技术触角、更丰富的生态资源。这些带来的收益,远远覆盖掉那点增加的成本。”
田宇缓缓点头,李乐说的这些道理,他并非不明白,只是作为具体抓研发和技术的人,他对“分家”带来的各种麻烦和不确定性有着本能的担忧。
低头看了看怀里已经吃橘子吃的嘴角水汪汪的李笙,忙捏起一张纸巾给娃擦着嘴,嘀咕道,“你这怂,看得是比我们远几步,不过这事儿,光咱俩在这儿说定了不行。”
“我知道,所以才找你先聊聊,正好马大姐马上要出关,小陆也在,大葱也刚从丑国回来了,对了,老宋回鲁省没?”
“没,他得等几天,把下面的人过年的事儿安排好。”
“那就让他回家时候在燕京歇歇脚,听听他们的想法。要都觉得合适,具体的选址、人员安排、资源分配,再一起商议着来。”
“不过,咱们的目标都是一致的,就是把长安动力做得更强,让技术能真正落地生花,而不是困在一个地方,慢慢失了活力。”
李乐弯腰抱起李椽,对田胖子一比划,“行了,就这个事儿,你还有啥想法?”
“有!”
“咋?”
“咱晚上吃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