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要搞,就得像个样子。”马主任继续道,“下面几个具体事情,先是办公场所。学校产业办那边在资源东楼给协调出了一间大约一百二十平米的办公室,暂时免租金一年。后续做大了再说。”
“硬件设备是关键。”马主任看向李乐,“服务器、工作站、网络带宽,这些是基础。你们有什么初步想法?别给我扯太超前的,实用、稳定、够用就行。”
李乐没说话,张曼曼倒是显然早有思考,立刻回答,“主任,考虑到我们要进行大规模的网络数据抓取和存储分析,服务器性能必须保证。”
“初步考虑先配置两台IBMSystemx系列或者HPProLiant的机架式服务器,做负载均衡和冗余。。。。。。。硬盘组RAID,保证数据安全和读写速度。”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工作站先配四到五台高配的台式机,主要给数据分析师用。网络带宽至少得申请一条独立的专线。。。。。保证数据吞吐。”
马主任一边听一边在笔记本上记录,“嗯,IBM或者HP的服务器,可靠。内存要大。带宽的事系里会去和网络中心沟通。这些设备采购,走学校招标流程,我会让系里行政小林跟进,你们提供具体技术参数。”
“好嘞,主任,有人帮忙就行,我还以为就我俩呢。”
“得了吧,让你们俩自己搞,还不知道搞成什么样子。对了,软件方面呢?”马主任又问,“数据抓取、存储、分析,用什么方案?买商业软件还是自己开发?”
张曼曼回道,“主任,完全购买商业软件成本太高,而且不一定完全符合我们的研究需求。可以采用混合模式。底层数据库可以用开源的MySQL或者PostgreSQL,成本低,性能也足够。”
“数据抓取部分。。。。。。框架进行二次开发,定制针对国内各大论坛、博客、新闻网站的数据抓取工具。。。。。”
“上层的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展示。。。。。需要技术人力,但更灵活。”
“也就是说,核心是靠人和开源技术,辅以必要的商业软件?”马主任听了张曼曼的叙述,总结道。
“是的,主任。这样既能控制成本,也能培养我们自己的技术团队,关键是核心技术能掌握在自己手里。”张曼曼肯定道。
“思路对头。”马主任表示赞同,“接下来是人的问题。平台搭起来,得有人用。你们觉得初步需要哪些人手?”
这回是李乐掰着手指头算,“最起码需要,一名负责全面的项目经理;两名精通数据抓取和清洗的工程师;两名擅长社会网络分析、统计学和数据建模的数据分析师。。。。嗯,最好有社会学或相关背景,能读懂数据背后的社会意义。”
“。。。。。。还需要一名负责日常运维和硬件保障的网管。这是最基本的技术团队。此外,还需要有能把这些数据分析结果转化成研判报告的文字高手,这个前期我们可以自己兼任或者从系里找研究生兼职。”
“人员从哪来?”
“核心的技术骨干和项目经理,通过校产企业招聘,数据分析师和部分开发人员,可以招聘优秀的应届硕士生或者博士生兼职,按项目支付报酬。”李乐想了想,继续道,”还可以和计算机系、信科建立合作,引入他们的研究生参与项目,算作实践学分或勤工俭学。”
听完,马主任琢磨琢磨,“嗯,和你们计划的差不多,人员招聘和薪酬体系,我让系里和产业办的人一起拟个方案。前期规模控制好,宁缺毋滥。”
说完,又看向两人,“学校这边会出一个法代表。”
“法人?谁啊?”
马主任脸上露出一丝古怪的笑容,“刘主任,咱们系以前退休的那位老副主任。”
“刘主任?”李乐吃了一惊,“人老头都快八十了吧?您这。。。。。”
“你管呢!”马主任眼睛一瞪,“老领导退休不忘发挥余热,热心支持系里产学研工作,精神可嘉,要向老同志学习,活到老,干到老嘛!”
“况且,法人代表主要是承担法律意义上的责任,具体事务又不用他操心。系里还会派两位行政老师,协助前期公司的注册、财务管理和与学校的对接协调。”
马主任的目光在李乐和张曼曼之间扫了一个来回,“但是,具体干活儿、把这个平台真正运作起来的事儿,得你们出个人来牵头。”
李乐立刻接口:“主任,这最初的构想主要是曼曼提出来的,整体框架和后续怎么和技术对接,他思路最清晰。我这一走半年,肯定是指望不上了,让曼曼牵头最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