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书记,永辉是省里招商引资请来的。您真能说查封就查封?”
“我刚才说的,不过是赤裸裸的现实。”
“很多问题我们回避不了——比如现在小麦亩产只有300斤左右,如果国外种子能亩产600斤……”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产量翻了一倍,您买还是不买?”
“就算种子卖得贵,一亩种子要100斤小麦的种子钱,那不还是净增200斤吗?”
邓先生皱紧眉头。
他不是不信国外技术更先进,只是觉得再贵也是一次性投入,何必年年买?
“就算国外真有这技术,我们买一次,自己留种育种不行吗?”
“何必年年买?”
林祖辉点了点头——邓先生说对了,就是得年年买!
“您说得以点没错,就是要年年买。对方可以为植物基因注册专利。他们有的,你就不能有。”
“不在他们那儿买种子,私自留种商用就是违法。”
“况且选种育种是门大学问,农民自己留种基本靠运气。”
“你买来的是优质种子,留下的却未必是。”
邓先生确实是头一回听说,植物还能注册专利。
这不是胡闹吗?
几人就这一点深入讨论许久。最后,林祖辉还是说了实话:
“邓书记,我明白您的意思。”
“但我要说的事,不可能。”
“您看到永辉创汇了,就希望其他区县乃至国企都来模仿。”
“先不说我的技术有专利保护,就算我无条件帮你们建起新型农场……”
“你们的菜,要卖给谁?”
“惠阳地区工业化、城市化程度低,基本是自给自足。”
“你们只能往深、广这些城市化更高的地方销售。”
“到头来,不就成了和永辉抢市场?”
“我自己给自己培养竞争对手——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