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没记起这号人物是谁。
又赶紧催促老朱,把他的底细全部抖落出来。
等听完王怀安的天坑开局,他便知道,这个人和杨缜一样,都是因为突然开设恩科,新冒出来的人物。
至于是历史中的大人物还是青史上留不了名的小人物,朱雄英也拿不准。
【浙江人氏,还与方孝孺交好,年纪也不大,估摸着不是没出头,就是头掉了。】
可惜了。
方孝孺的老师是宋濂。
宋濂与刘基他们是一条文脉上的,那么这个王怀安也差不多。
几乎是方孝孺和刘仲璟前后脚死了,这条文脉就断了。
往后的……不提也罢。
【爷爷,你可不能迷信我给的名单,这历史线变动了,指不定以后还会冒出多少人才呢。】
天欲亡一代国君,那就是失道者寡助。
甚至是助了,也是一滩拦不上墙的烂泥。
天欲兴一代国君,那便是英雄辈出,才子如过江之鲫的国盛民安,文武兴隆之象。
朱雄英又仔细地看了一眼殿试的名单。
这里头不少年轻才子,以后可是他的属下,不能去鹿鸣宴上看热闹,先记下名字出身混个眼熟。
“乖孙你说得对,是咱钻了牛角尖了,你写的那份名单咱要留意,这些愿意为大明效力尽忠的人,咱也要重点培养。”
朱元璋至今还记得。
当初朝廷招揽人才之际,许多有才的瞧不上他,宁愿荒废一身所学,还想借机搏个不事皇权的清名。
有能力有人品的,送到地方打磨打磨。
有能力没人品的,放在眼皮子底下安排一个小吏,观察观察。
没能力没人力只有才华的,送去各地当教谕,万一磨练出来就扶成当地县官。
以前的朱元璋是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这么大的明朝,大多靠淮西老乡还有当初打天下的那帮子人撑起来,养得一群人心野了,忘了本犯了事还敢扯旧情。
最近学着知人善用,新的一茬人才济济培养出来,旧臣就得夹紧尾巴做人,摸着良心做事了。
“哈哈哈,先挑几个老实可靠的,去温州把空缺填上,再给方希直派个副手过去,就选他另一个同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朱元璋这次是真的埋头,开始给这次榜上有名的天子门生们,排排坐分官职。
朱雄英坐在怀里,一边耐心地听着老朱碎碎念,一边学习着御下之术,识人之法。
往后夫子可能会教古来贤者所着的相关理论,但哪比得过亲眼所见的言传身教。
【爷爷,你说这批新官里面,家贫又暂时做不出成绩来的,能不能第一个月先发一点点养廉银给他们,以示鼓励?】
朱元璋题字的笔尖一顿,面露难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