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非是瞧不起我辽地偏师,以为派一员副将、一个文官便可打发。”
“若蒙古来的并非偏师,而是主力一部,尔等可能担保辽地不失。”
“我辽军儿郎的性命,岂可儿戏。”
这辽将话语如连珠箭发,咄咄逼人。
殿内不少辽臣暗自颔首,显然此言也问出了他们心中的担忧。
面对如此尖锐直接的质疑。
诸葛亮神色依旧波澜不惊,只是手中轻摇的羽扇微微一顿。
随即复又缓缓摇动,恍若春风化雨。
“将军忠勇,亮深感敬佩。”
“然,用兵之道,岂在将领官衔之高下?”
他目光扫过殿上诸人,缓缓道:
“铁木真至今仍不知辽国近况,此乃天赐之机。”
“彼必以辽为弱,遣偏师来攻,意在速胜。”
“此正合我设伏围歼之利。”
“若依将军所言,必求名将戚元帅亲至。”
“试问,戚元帅威名赫赫,天下谁人不知。”
“他若亲临辽地,旌旗所指,铁木真焉能不察。”
“一旦蒙古得知大明精锐与辽国合流,必生警惕,要么增派重兵,要么改变策略。”
“届时,辽地恐真将成为血肉磨盘,吸引蒙古主力倾轧。”
“岂非弄巧成拙,反陷辽地于万劫不复之地?”
诸葛亮语气转为铿锵:
“反之,俞将军久经战阵,勇猛善战,在我大明与戚将军有俞龙戚虎之美誉。”
“亮虽不才,亦愿竭尽绵薄,赞画军机。”
“我二人一明一暗,一武一文,正可迷惑敌军,使其轻敌冒进。”
“待其深入,我军以逸待劳,伏兵四起,辽军反戈,必能一举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