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为陛下前驱,踏平平壤!”众将齐声怒吼,声震四野。
唐军主力与南路军成功会师,对平壤形成了北、西、南三面的包围之势。兵力陡然增强,士气高涨至顶点。
而平壤城内,随着唐军完成合围,最后一点侥幸心理也破灭了。恐慌如同瘟疫般在守军和民众中蔓延。
渊盖苏文感受到了这种变化,他采取了更严厉的手段弹压,当众处决了几名“动摇军心”的将领,甚至派兵“保护”了王室成员和部分重要贵族的府邸——实则是监视和软禁。
他试图用更深的血色,来凝固这座摇摇欲坠的城池。
然而,压力越大,反弹越强。那道裂痕,正在无声地扩大。
李世民站在高高的了望车上,凝视着这座即将决定命运的都城。他看到了城头林立的旗帜,看到了严阵以待的守军,也看到了那死寂之下涌动的暗流。
“传令各军,休整一日,打造攻城器械。”他的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明日拂晓,开始攻城。”
他顿了顿,补充道:“攻城之时,多树旗帜,广布疑兵,喊话劝降。告诉高句丽人,降者免死,献城者封赏。顽抗者,格杀勿论!”
攻心为上,攻城为下。李世民不仅要碾碎渊盖苏文的军事抵抗,更要彻底瓦解高句丽人的斗志。
夜幕再次降临,平壤城内外,灯火如星,却透着一股决战前的死寂。唐军营中,工匠连夜赶工的号子声,器械组装的碰撞声,低沉而有力。
平壤城内,除了巡逻士兵沉重的脚步声,便是死一般的寂静,以及隐藏在黑暗角落里,那些闪烁不定、充满算计与恐惧的目光。
寒风掠过空旷的原野,卷起焦土的气息,吹拂着唐军营寨的旗帜,也拍打着平壤冰冷厚重的城墙。
黎明,即将到来。而伴随着黎明一同到来的,将是决定高句丽国运的最终审判。
平壤城头火把摇曳,将守军士兵紧绷的脸映照得忽明忽暗。
城下,唐军连营绵延数十里,灯火如星河倾泻,无声地昭示着令人窒息的力量。
李世民立于中军高台,远眺那座在晨曦微光中逐渐显露出轮廓的雄城。
三十万大军已完成合围,攻城器械如森林般矗立——高达十丈的巢车如同巨人俯瞰城头,数百架抛石机蓄势待发,冲车、云梯、井阑依次排列,锋利的箭簇在渐亮的天光下闪烁着寒芒。
“陛下,各军已准备就绪。”李积沉声禀报。
李世民微微颔首,目光扫过身旁众将——李积沉稳,侯君集锐利,苏定方刚毅,程知节勇悍,张士贵谨慎……这一战,他将大唐最锋利的刀全部汇聚于此。
“传令。”李世民的声音平静却带着千钧之力,“攻城。”
咚!咚!咚!
震天的战鼓骤然敲响,如同惊雷撕裂了清晨的宁静。
然而,唐军的攻势如潮水般一波接着一波。
在箭雨和抛石机的掩护下,无数唐军士兵推着冲车、云梯,如蚂蚁般涌向城墙。
“先登者,赏千金!官升三级!”侯君集亲自在阵前督战,他的声音嘶哑却充满力量。南路军将士怀着雪耻之心,冲锋在最前线。
惨烈的攻城战从清晨持续到正午。平壤城墙多处出现破损,但守军依然在疯狂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