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中文网

唐三中文网>重生红楼之庶子贾环 > 第697章 文武之争(第2页)

第697章 文武之争(第2页)

这是文人在朝堂的长远利益。

冯唐被文官们喷傻了,没想到这些文官抽什么风,突然一致针对自己。

…………

宋明两朝的文武之争,本质是皇权主导下的制度性压制,争取各自最大的生存空间与地位。

根源可追溯到五代十国武夫政治的历史创伤,在科举制度的成熟之后,儒家文治形成系统性的权利倾轧。

文官压制武将,某种程度上,也是得到了皇权的默许。

皇权掌控者认为,文官的危害,相对武将的威胁,要轻一些。

唐朝的安史之乱,宋初的杯酒释兵权,武将一旦作乱,是直接危及江山社稷的。

宋朝开始,掌管兵籍的枢密院,全部由文官任职,明朝的内阁大学士必须是文臣,形成了以文驭武的默契。

宋太祖时期,刚刚立国,武将石守信、王审琦也曾经进入枢密院。

后来,军功赫赫的狄青,也曾经进入枢密院当正使,遭到朝廷文官集团的集体猜忌和打压,下场悲惨,最终抑郁而终。

狄青之死,反映了宋明两代的朝堂重文轻武的恶劣环境。

相反的是,文官如能插手军事,指挥作战,会获得大多数文官的支持。

明朝的文官王骥,因战功封靖远伯。

王越封威宁伯,可世袭。

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王守仁率兵平定了宁王之乱,封新建伯。

也有少数文官,没有战功,获得封爵的,宋代的司马光获封河内郡开国公,包拯东海郡开国侯。

(清代文官中,没有战功的张廷玉也得了三等伯爵,还有战功封爵的文官孙士毅。

晚清三杰都有爵位,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

其中,六十四岁高龄,自筹资金,率兵收复新疆的左宗棠,获封爵位,最实至名归的。)

贾环是大雍朝朝廷内,第一位掌管兵权的文人,扩张了文官的势力范围,作为文官的贾环与武勋冯唐的争斗,不再是他们俩的私人恩怨,演变变成了朝堂的文武之争。

文官这时口径一致对外,支持贾环,就不难理解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