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士兵给火枪装填弹药时,需要先以火药容器测量火药的用度,而后倒入枪管,再以油布包裹弹丸塞入枪管,而后再以通条将弹丸压入枪管底部,压实。
按照殿下的指示,属下遍访京城造纸的商贾,请教那些造纸匠师,试制多次,终于造出这种符合要求的纸壳。
这纸壳可塑性强,又不过分坚硬,属下根据枪管规格生产纸壳,先以以油布包裹弹丸压在纸壳最底部,并在纸壳内倒入称量好的黑火药,最后将一头以细线扎紧。
士兵临阵时,便只需拿出这种纸壳弹来,以牙齿咬开扎细线的一头。
将黑火药倒入枪管,而后将纸壳弹开口的那一端向下,直接塞入枪管,再以通条压实,便可正常发射。”
毕懋康一边说着,一边用一把近卫军现役遂发式火枪演示,片刻功夫便将火枪填药完毕。
张世康也不废话,接过火枪便走出屋子,连靶场都懒得去,对着屋子外头十步左右的一个拴马桩就扣动了扳机。
但听砰的一声,燧石处冒出火星和白烟,拴马桩上同样也冒着白烟。
张世康走近那拴马桩去看,用手去查看拴马桩的材质,以及弹丸造成的伤害大小。
作为资深的火枪使用者,张世康早已可以通过材质,来判断火枪的威力。
事实上,这种纸壳弹的威力,与直接装药的威力并无二致。
但强就强在简化了装填弹药的步骤,使其比原来的方式快了大约三成左右。
虽然三成不过一两息的时间,可在战场上,最关键的时候或许就能改变战场的结局。
毕竟对于这时候的火枪兵而言,换弹药的速度就是一切。
“毕老又立大功了!”张世康站起身来,露出姨妈笑。
纸壳弹的概念并不复杂,对于古人而言,难点只有两个,一是思维上有没有想到这么做,二是材质。
实际上制约这个项目的,便是新的纸制,不然概念已经从张世康这里获知,也不可能折腾这么久。
不过不论如何,只待这种定装纸壳弹量产,大明火枪兵的战斗力肯定能再上一个台阶。
“属下惭愧,这都是殿下的功劳。”
毕懋康与宋应星一样,谦逊的拱手回礼。
在他们的心目中,概念的提出,可比最终实现重要多了,这也是他们对答案之书如此看重的原因。
“倒是殿下所言的膛线,属下至今还未能实现。
此前属下一直卡在材质上,枪管需要用最好的钢铁来铸造,给枪管刻制膛线,就需要更坚硬的材质。
不过属下如今已经有眉目了,制造总局内的老大三兄弟以高炉炼制出来的钢铁品质更好,属下已拜托他们帮忙打制刻制膛线所用工具。”
毕懋康又道。
“那三兄弟如今搞的怎么样了?”张世康询问道。
老大这三兄弟,自然是理工科科举时,被张世康发现的那三兄弟。
只不过三兄弟此前限于条件,基本只用很小的炉子炼制钢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