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就发现,咦,这一晚上,几个小家伙埋头苦吃完了之后,就没出声。
几个小脑袋凑一起不知道在干啥。
“小胖,你们干嘛呢?”
朱瞻基被点名了以后略抬起脑袋,看是朱棣叫他,应了一声:
“爷爷,我们在说今晚那道长寿菜里,用的香蕈上的把儿的长短。”
徐氏闻言诧异问道:
“为什么?”
“奶奶,这香蕈是采买回来的么,我们皇庄有种么?”
朱瞻基不答反问。
徐氏一下被问倒了,看向张欣,她可太久没管这些采买的事了。
“我们皇庄种不了,这是汝城香蕈,贡上来的。长寿菜里的笋干也是。”
张欣笑着就答了。
“哦。今天夏老师给我们上经济课来着,说的就是这香蕈把儿。刚刚正好吃到,我觉得,这把儿有点长了。”
朱瞻基托着下巴,有点小不满的意思。
“说了啥,你觉得香蕈把儿长了?”
朱棣有点好奇。
夏元吉给几个小的上课实际怎么上的,他还没听过。
居然这么天马行空?香蕈把儿的长短居然还有讲究?
“好的。今天夏老师出了一道题,问我们该怎么做,又体会到了什么?刚刚我们就在讨论这个。”
朱瞻基应下,就开讲。
汝城一地,自早年先帝特许了砍花培育香蕈,就成了新鲜香蕈跟香蕈干的批发集散地。
汝城香蕈品质好,味道佳,虽然价格相对略高,也颇受行商青睐。
有一个专做香蕈生意的大行商,加价三成采买。
要求是所有的香蕈按规定的尺寸,还都要去了把儿。
因为大行商主要是供货给高官世族,去了把儿的大个香蕈价格可以卖得比普通的贵好几倍,他自己张罗人去香蕈把儿太费事,也耽误时间,索性这部分钱,他就让香蕈农户挣。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种香蕈的农户很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