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现在混在一起,差别就出来了。
“有个观政进士,不过是三甲,就因为跟礼部有个官员是亲戚,不管什么事都带着他。”
“五月月底的成绩也给他写的极好。”
“问就是人家做事了。”
“我们也想做啊,不给这个机会。”
这些成绩,虽然不能作为吏部最后分配职位的标准,但肯定会参考的。
苦苦读书这么久,这样的结果,真的不能服众。
董康叹气,但高老四竟然老神在在,为什么?他之前也不像那么好脾气的啊。
高老四看看纪元,董康,白和尚,直接道:“记得我叔叔是谁吗?”
记得啊,建孟府数科高夫子。
“我叔叔当年在工部可得罪不少人,我就知道,来观政是这个样子。”
数科的高夫子,也是进士,自然也在各部做过观政。
当时他被分到工部,那会高家还有人在京城,即便如此,高夫子还是得罪不少人。
那会的高家基本没什么底气,高夫子还跟人吵架,之后更招人恨。
所以高老四来之前,他叔叔就提醒过了,什么万一考上进士,到时候低调做人。
又说了很多观政的事宜。
总之就是,能避就避,能去翰林院就去翰林院。
实在不行,那就忍了。
反正过不了多久,他们就会被外派。
至于会派什么官职?
他们如今没有人脉没有银子,随便派什么都行。
所以高老四早就有心理准备。
自然跟董康不同。
不对啊。
纪元直接道:“高夫子今年也四十多了,他差不多十多年前考上的进士?”
“什么大仇,能让对方记这么久?”
都说恨比爱长久。
但这也太久了吧。
高老四一顿,也不是他不想做,而是确实有些问题,只好含含糊糊道:“跟预算有点关系。”
纪元见他说得不对劲,心里约莫明白几分。
预算?